記者:呂喬瑀
在今日的記者會上,本報向歐盟代表提問:「在會議後期,歐盟強調反對對特定國家進行關稅制裁。然而,歐盟此前曾因中美貿易戰的衝擊,針對部分國家課徵反補貼稅,例如對中國電動車產業的貿易行為採取制裁措施。此外,歐盟也曾因應烏俄戰爭對俄羅斯實施課稅。上述行為是否與歐盟所提倡的原則相矛盾?」歐盟代表對此回應:「我們的立場是,無條件地對他國進行排擠或歧視是不正當的,但歐盟認為,我們對中國和俄羅斯採取的相關關稅措施並未違反此原則。我們的制裁是基於充分的證據和調查,尤其針對中國電動車傾銷至歐洲市場所造成的威脅,我們的行動是必要且正當的。」
記者進一步追問:「歐盟是否認為,應先透過世貿組織(WTO)的爭端解決機制以柔和的方式解決問題,而非直接採取關稅制裁等激進手段?這樣的方式或許更能促進國際合作,符合歐盟一貫倡導的和平原則。」歐盟代表回應道:「早在2022年,歐盟委員會已經對中國電動車產業進行了詳細調查,並要求中方提供相關數據。我們根據審查結果採取了關稅措施,這是基於嚴謹的確認程序,而非任意的貿易壁壘。因此,我們認為這些行為已經具備足夠的正當性和透明度,不需要再通過爭端解決機制進行干預。」

從歐盟代表的表態可以看出,「爭端解決機制」雖是本次會議的重要討論議題,但在實際貿易問題中,其角色卻可能被弱化甚至取代。歐盟強調「嚴謹的確認程序」足以作為決策依據,而不是依賴世貿組織的多邊機制來解決分歧。這也反映了各國在面對國際貿易爭端時,更傾向於保留對本國利益的自主權,而非將希望寄託於多邊機制。
除了歐盟,另一個讓「爭端解決機制」顯得形同虛設的案例是美國在中美貿易戰中的行為。美國曾對中國出口商品,特別是電動車等高科技產業產品,課徵高達100%的關稅。這樣的單邊制裁措施是否真正必要,值得深思。本報認為,美國此舉不僅未解決貿易失衡問題,反而可能加劇中美貿易戰的惡性循環,導致全球供應鏈的不穩定。美國的行為顯示,當爭端解決機制無法快速或有效地應對問題時,各國便會選擇單邊措施來捍衛本國利益。然而,這種「雷聲大雨點小」的現象也讓世貿組織多邊機制的初衷被擱置一旁,使得全球貿易規範的秩序陷入混亂。
爭端解決機制的設立初衷在於通過公正的程序,為國際貿易爭端提供和平解決的途徑。然而,隨著國際局勢的複雜化以及各國利益的多元化,該機制的實效性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。許多國家在面臨貿易爭端時,更傾向於依賴本國的單邊調查和制裁措施,而非訴諸於冗長的多邊程序。這種現象不僅削弱了爭端解決機制的權威性,也使國際貿易體制的公平性和一致性受到挑戰。
此外,本報對歐盟的回應深表遺憾。在此次會議中,各國代表齊聚一堂,共同探討如何完善世貿組織並推動其改革。然而,從歐盟的表態可以看出,當前的討論結果在實際貿易問題中可能難以落實。世貿組織的爭端解決機制,若無法被充分運用,或許最終會淪為徒具形式的「紙上談兵」。
第一天的議程已順利結束,本報欣然看見各國代表針對世貿組織改革的投入與努力。然而,要讓多邊機制真正發揮效用,各國需要更加重視全球經濟的最大化利益及和平正義為優先考量。最後,本報將持續為您更新會議進展,期待接下來的討論能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未來帶來更多實質性的突破,也期待各國展現出更大的誠意與包容,攜手推動全球經濟的和平與繁榮。
Comments